“十四五”期间,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下简称“信息软件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在政策引领下实现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首都经济的核心支柱。信息软件业发展呈现出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技术创新与应用突破并行、结构高端化与服务化加速、区域协同与国际化并举等特点。当前,面对国际竞争加剧、国内需求升级、技术迭代加速的新形势,北京信息软件业发展既迎来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核心技术亟待突破、安全可控水平需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本文基于北京信息软件业现状和特点,分析未来发展形势,研究提出高质量发展对策,以供决策参考。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经济支柱地位凸显
“十四五”以来,北京信息软件业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2021年北京信息软件业1实现收入2.2万亿元,2024年收入突破3.3万亿元,仅用三年时间再迈上一个万亿级台阶,占全国信息软件业比重近四分之一。2024年,北京信息软件业实现增加值11068.8亿元,同比增长11.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2.2%,成为全市经济的第一支柱。
数据来源:根据统计数据整理,绘制
图1 2021—2024年北京信息软件业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统计数据整理,绘制
图2 2021—2024年北京信息软件业增加值情况
(二)创新驱动成效显著,技术优势持续巩固
依托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完善的产业生态,北京信息软件企业创新活跃,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信创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年,全市信息软件业领域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投入2624.7亿元,同比增长5.8%,占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的76.72%。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北京备案并上线的大模型数量全国领先,涵盖多模态、通用及垂直行业应用方向。在信创领域,国家信创园持续推进国产软硬件生态建设,推动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广泛应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提升。在北斗产业方面,全市已形成覆盖基础部件、终端/系统集成、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北斗产业发展指数全国第一。
(三)产业结构高端化特征明显,服务化趋势深化
“十四五”期间,北京信息软件业向高端化、服务化方向持续迈进,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是工业软件和基础软件创新步伐加快。依托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工业软件市场需求旺盛,形成涵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智能运维的完整产业链,华大九天等企业在高端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基础软件方面,统信软件的国产操作系统装机量突破800万套,广泛应用于政府、金融、教育等行业。二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扩张,服务化趋势显著。2024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实现收入2.2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占全市信息软件业总收入的66.8%。其中,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业务增长强劲,成为行业主要增长引擎。
(四)集聚协同效应增强,国际化步伐加快
北京已形成以海淀、朝阳、经开区为核心的信息软件产业集群,呈现集聚化、生态化、专业化的发展特征。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全国领先的软件与信息技术创新基地,汇聚了大量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持续推动前沿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国家信创园已吸引300余家企业入驻,形成涵盖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完整生态体系。与此同时,北京信息软件业的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和数字经济国际合作,软件企业积极推动产品、技术标准和服务模式向海外市场拓展。
二、面临的发展形势
(一)前沿技术突破加速,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加速期,生成式人工智能、量子计算、6G通信等前沿技术正加速迈向商用化,为信息软件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一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软件开发模式。北京作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正加快推进智能编程、AI驱动的软件测试、低代码/无代码开发等创新模式,提升软件开发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向工业、医疗、金融等行业应用拓展,构建高效能、低成本的软件开发新生态。二是先进计算与智能网络融合驱动信息软件业升级。北京在量子计算、超级计算领域已建立领先优势,未来将继续推动高性能计算软件向更强算力、更高安全性方向发展。同时,6G通信的快速发展将为边缘计算、沉浸式交互等新兴应用提供支撑,优化算力调度与数据传输效率。
(二)数字化转型深化,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随着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一是制造业数字化带动工业软件发展。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智能运维等技术在生产制造环节加速落地,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全流程智能化升级,高端工业软件的国产化替代进程不断加快。二是政务数字化和数据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政务云、智能化服务平台、数据共享系统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带动政务软件、数据安全、人工智能治理等相关产业发展。三是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激发新兴产业活力。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推动数据确权、数据交易、隐私计算、数据安全管理等关键技术不断创新突破,为信息软件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三)政策支持深化,区域协同效应增强
北京信息软件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产业扶持、区域协同等多方面支持,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未来将迎来更强的政策驱动与区域联动。一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陆续出台《北京市加快建设信息软件产业创新发展高地行动方案》《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等政策,重点支持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软件、信息安全等领域,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化,软件产业链加速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北京信息软件业市场拓展、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北京作为区域创新核心,将与天津、河北在信创、智能制造、数据交易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建软件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推动产业要素在京津冀区域内优化配置。
(四)国际竞争加剧,产业链安全与生态建设面临挑战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供应链安全形势复杂、市场生态优化任务艰巨,北京信息软件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国际科技竞争加剧,核心技术突破面临挑战。全球范围内围绕人工智能、量子计算、6G通信、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美国等国家不断加大对我国关键技术的封锁力度,基础软件、数据库、操作系统等领域的供应链安全问题更加突出,需要加快自主可控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国产软硬件生态建设,提升产业链安全性和国际竞争力。二是运营成本上升,中小企业发展压力加大。北京信息软件业高度集聚,但由于土地资源稀缺、人力成本高企、市场竞争加剧,信息软件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相比之下,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在人才供给、产业政策、市场环境等方面具备更大优势,北京信息软件企业外迁趋势愈加明显。三是网络安全与数据合规要求提升,产业生态建设面临挑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规的落地实施,信息软件企业在数据存储、隐私保护、跨境数据合规等方面面临更高要求。同时,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广泛应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网络安全与数据治理的复杂性。
三、未来发展建议
(一)强化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可控能力
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前沿领域的创新突破。鼓励北京优势企业加快研发多模态大模型,深入人工智能在代码生成、工业设计、医疗诊断等场景的应用。加强6G技术与智能算力、云边协同计算的融通。依托中关村量子科技未来产业园等创新平台,推动量子计算在高性能计算、密码安全、金融建模等领域的工程化应用,完善量子软件与算法生态,促进新型计算模式的商业落地。
加快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自主创新。依托国家信创园等创新载体,推动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优化升级,提升政府、金融、电信、能源等关键行业基础软件能力。强化EDA(电子设计自动化)、CAE(计算机辅助工程)等高端工业软件技术攻关,推进在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芯片设计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加强人工智能大模型安全治理。围绕大模型训练、数据安全、算法公平性等核心问题,构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推动可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支持企业构建自主可控的开源大模型生态,推动中国大模型技术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二)优化政策环境,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持续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优化支持政策,加大基础软件、国产数据库、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依托北京科创基金、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等,精准支持信息软件领域的中小企业,提升其研发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支持信息软件领域创新型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伙伴深度对接,构建开放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
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依托北京市数据交易所,推动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应用,建立安全合规的数据流通体系,探索数据确权、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机制,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促进数据在工业、医疗、金融等重点行业的高效流通。
构建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北京枢纽,推动智能算力中心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为人工智能大模型、云计算、区块链等领域提供高效计算能力支撑。优化算力调度机制,推动智能算力调配与异构算力融合发展,加快绿色低碳计算模式应用,提高算力资源利用效率。
(三)推动产业融合,拓展数字经济新场景
推动“软件+智能制造”深度融合。鼓励软件企业与制造企业联合研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深化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智能运维等技术在生产制造中应用,构建标准化、柔性化、网络化的工业软件体系,提高制造业数字化水平。
加快推进“软件即服务”(SaaS)模式应用。支持软件企业在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推广SaaS应用,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推动软件服务模式创新,提升软件生态的协同能力。
推进“绿色软件”与低碳计算技术发展。围绕“双碳”目标,推动软件企业采用节能优化技术,提升数据中心能效比,推广低功耗架构软件,加快标准化算力调度技术应用,优化人工智能计算网格模型,构建绿色智能算力基础设施。
(四)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全球竞争力
深化“一带一路”市场拓展,推动软件出海。支持北京信息软件企业在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设立研发与运营中心,推动软件服务、工业软件、信创软件的国际化应用,提升北京软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加强国际标准制定参与,提升全球话语权。鼓励北京信息软件企业深入参与ISO、IEEE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动我国在人工智能、云计算、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制定,提升国际市场影响力。
强化国际科技合作,构建全球创新网络。依托北京创新优势,推动信息软件企业与全球领先科技公司、科研机构开展联合研发,深入在智能计算、数据安全、工业软件等领域协同创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北京软件创新生态。
注释
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门类,包括: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63)、互联网和相关服务(6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5)三个行业大类。
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门类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5)行业大类。
作者介绍
闫晓燕
高级经济师,高级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咨询工程师(投资)
长期专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参与北京市北斗应用示范项目全过程管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专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认定及跟踪服务、北京市重点互联网企业发展情况报告等多项重点项目的咨询工作。
尹 杰
咨询工程师(投资)
长期专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完成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认定及跟踪服务、软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资格核查等多项重点项目的咨询工作。
编辑:张 华
审核:赵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