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作为新经济形态的主要参与者和新就业形态的主要承载者,不仅聚合了数据、技术和资源,也连接着千万中小微企业和几亿劳动者,具备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作为就业“蓄水池”的作用日益显现。平台不仅带动了就业规模的增长,创造出许多新的就业岗位,还改善了择业与从业条件。但同时,平台就业也面临着工作岗位和收入不稳定、平台灵活就业群体职业技能培训缺乏、劳动者权益保障及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平台灵活就业形态有待进一步规范。建议以权益保障为核心环节,从开辟拓宽就业新渠道、提升平台灵活就业人员技能素质、创新政策服务供给三方面协同发力,提升平台灵活就业质量,让平台灵活就业人员更有保障、更好发展。
一、平台企业稳就业促就业优势凸显
(一)平台企业成为吸收扩大就业“蓄水池”
依托平台的灵活就业人员总体规模庞大。平台企业通过数字技术为许多职业提供了便捷通道,为年轻人和中低收入群体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和高收益兼职岗位,成为稳就业的重要力量。据全国总工会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新就业形态达8400万人,占全国城镇职工总数约21%。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和网络主播等成为当前灵活就业群体的主要就业形态。美团和饿了么企业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两家头部平台外卖骑手合计近1000万人。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持证网约车司机达618.8万人。
平台灵活就业满足多层次多元化就业需求。平台技术发展为劳动者求职的供需对接提供了新的方式,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就业趋势。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高灯科技与腾讯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3中国灵活就业质量指数研究报告》1显示,70后、80后、90后是当前灵活就业市场上的主体,占据了灵活就业市场的四分之三(75.94%)。高中和大专学历的灵活就业人员人数最多,分别占 30.8%和 27.88%。大学本科学历的灵活就业人员占23.45%,位居第三。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高灯科技与腾讯研究院调查数据,整理绘制
图1 灵活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分布
(二)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催生新型就业机会
打造多元应用场景,催生更多新的数字职业。2022年腾讯数字生态带动了私域增长师、云架构师等147个新职业,未来5年有望创造3180万新就业机会。新的就业机会和新职业大量出现,带动就业形态和就业机遇向全产业链扩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公布了三批共计38种新职业名录,“与平台经济相关的职业如数字化管理师、物联网安装调试员、无人机驾驶员、电子竞技员等占比超过一半”。
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创造了大批新就业岗位。快手通过短视频、直播电商等业务,创造了互联网营销师、操盘手等新职业,带动就业机会达3463万个。饿了么与泉州市共同建设的“1小时灵活就业”智慧服务平台在一年多时间内帮助7000余人实现灵活就业。在“流量见顶”的困局下,短视频以“视频+社交”的新模式吸引了超10亿用户,互联网营销从业人员每月增速达到8.8%。
(三)技术革新推动创造新岗位弥补旧岗位
用工形式趋于专业化。越来越多公司开始聘用临时性的专业人才。据雪球数据统计显示,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外包岗位需求每年上涨20%,阿里、小米等企业众多程序开发岗位,明确标出“外包岗位”,华为近20万员工中有大量外包技术人员从事专业工作。
就业渠道趋于多样化。据美团研究院对商户及从业者的调研结果发现,劳动者的就业渠道呈现多样化、网络化趋势,57.9%倾向互联网中介平台,40.6%倾向老乡、群友推荐,25.2%倾向新型灵活用工平台(表1)。此外,企业间合作也带来人力资源的灵活流动,如盒马通过“共享员工”形式租用西贝等餐饮行业人员,在疫情期间助力餐饮业人员稳定就业,缓解自身运力紧张。
表1 灵活就业渠道选择分布
表格信息来源:根据美团研究院调研信息整理
二、平台企业带动就业仍待持续改进
(一)工作岗位和收入不稳定
工作岗位不稳定。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在劳动中存在工作生活界限模糊、工作场所不确定、社会融入不易等问题,工作岗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据中国人民大学《2023中国灵活就业质量指数研究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灵活就业人员工作周期在1年以内,近9成灵活就业人员工作周期在2年以内。90%以上的人在3年时间内换过多份工作,最多的换过6份。
工资收入不稳定。平台灵活就业从业者收入常与工作量挂钩,订单量、工作时长等的变化易引起收入不稳定,发生“手停口停”的情况。据中国经济时报调查显示,70%以上的受访者每日工作时间超8小时,特别是平台灵活就业群体中的蓝领群体,每天平均工作10小时以上的比例接近25%(图2)。直播、短视频平台及MCN机构调查数据发现,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主播数量占比超过90%。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等发布的《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95.2%的网络主播月收入在 5000元以下。
(二)灵活就业群体职业技能培训缺乏
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受教育水平偏低限制职业选择,平台灵活就业从业者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技能水平偏低等情况,属于就业弱势群体,就业渠道窄,普遍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蚂蚁集团有关调查显示,在灵活就业人员中,70%以上的被访者学历在高中/中专/职高及以下,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被访者不到30%,大大低于全职工作者超50%的占比(图2)。据调研,在明确表示自己找工作有困难的农民工骑手中,26.5%的骑手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缺乏相应的学历和技能”,21.3%的骑手表示找工作难是因为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由于大多新生代农民工此前频繁切换工作,并多从事流水线一类的重复性、基础性工作,导致他们缺少职业技能积累。
数据来源:北京腾景大数据应用科技研究院、蚂蚁集团研究院调查数据,整理绘制
图 2 平台灵活就业与全职工作群体学历分布
岗位不稳定导致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在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保障问题上缺乏考虑,自我提升与职业发展规划动力不足。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外卖骑手职业群体调查报告》显示,外卖骑手职业群体在闲暇时间安排上,排在前3 位的是看短视频(36.3%)、打游戏(29.2%)、听音乐(28.2%),自我学习提升和参加职业培训的人员很少,更难以实现职业发展(图3)。此外,由于平台灵活就业人员流动性大,企业培训员工技能动力不足。部分企业忽视专业化培训,平台灵活就业从业者较难提高职业技能,仅能“出力”“跑腿”,很难实现职业发展。
数据来源:中国外卖骑手职业群体调查报告,整理绘制
图3 全国外卖骑手职业群体闲暇时间安排
(三)劳动者权益保障及社会保障不足
劳动关系难建立、界定不明晰导致参保难度大。现行社保制度主要基于正式的劳动合同关系,不适用于平台灵活就业模式。平台灵活就业多为自雇用或劳务合作方式,与企业的劳动关系难建立、界定,易产生平台企业以众包、劳务外包形式长期雇佣劳动者,将社保责任外部化的问题。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灵活就业群体的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为平台灵活就业人员专门设计参保制度。
缴费高、异地转移接续难、手续复杂等原因影响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意愿。调查显示,个人缴费高是从业者参保意愿低的主因,55.7%的受访者因个人缴费过高不愿参保。以参加养老保险为例,企业职工个人缴纳8%,单位缴纳20%,而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如选择以个人缴费方式参保,承担缴费比例较高。50%的受访者担忧收入和岗位不稳定引起断缴。
三、政策建议
(一)拓宽平台灵活就业新渠道
积极创造新岗位,为就业者精准推送适合岗位,助力就业人员找到称心工作,稳定就业预期。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零工服务机构,向求职者精准推送适合岗位。引导各类平台企业建立可持续的经营和盈利模式,提供更多、更加稳定的就业资源和机会,增强稳就业效果。推广补贴“直补快办”模式,增强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补贴申领便利性,通过社保费用补贴形式减轻灵活就业人员负担,增加其可支配收入,提高对灵活就业的保障支持。
(二)提升平台就业人员技能素质
支持和引导平台灵活就业人员积极参加职业培训、技能评价或各类技能竞赛,简化培训报名流程,发展在线培训、APP培训等新型培训方式,提升就业竞争力。支持和引导平台企业将职业技能与收入、晋升挂钩。完善新职业标准开发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平台企业在合规情况下,开发新职业规范和标准,逐步形成行业标准。完善新就业形态职业技能认定和职称评定制度。支持和引导行业协会、高校和平台企业联合办学,畅通平台灵活就业人员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职业晋升渠道。
(三)持续加大创新政策服务供给
加大创新政策供给,多元共治强化平台算法治理等方式,营造舒心就业环境。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放开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户籍限制,探索灵活的社保缴费方式,适当降低保费水平,推动将平台灵活就业人员按照分类施策原则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保数据跨行业、跨部门共享,降低灵活就业人员因工作调整带来的断缴风险,有序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范围。完善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研究制定工资工时等有关劳动基准,明确平台灵活用工管理责任和保障义务,建立平台灵活就业法律服务中心、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等公益机构,针对不同行业平台用工模式下的用工关系进行分类保障。
注:
1调查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调查,包括《灵活就业个人调查》和《灵活就业企业调查》两份问卷,均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高灯科技和腾讯研究院两个渠道进行发放。最终使用的有效样本分别为4282份和2110份。
作 者
赵艳红,长期关注研究平台经济、新业态等领域